勤做防曬,拒當黑美人
紫外線無所不在,很多人不知道,不管晴雨,室內戶外,皮膚都會受到傷害,尤其進入夏季,保養更是不可少,愛美的您,做好防護準備了嗎?
時序進入6月份,來到了初夏,但今年春天的尾巴拖得特別長,太陽仍然含蓄半遮面,不肯多露臉,讓不少婆婆媽媽以為可以趁機偷懶,省下做防曬的動作。但是您知道嗎?陰天的紫外線量有晴天的5、6成之多,即使是雨天也有3成,尤其當陽光沒有強烈到感覺會「咬人」時,更容易長時間暴露在戶外受到慢性傷害而不自覺。
可怕的不只有這樣,您常去的餐廳、飯店、精品店或是展覽館,老愛用加強氣氛和美感的鹵素燈,也含有紫外線。既然不管逃到哪裡,都躲不過紫外線的暗算,就讓我們好好的來了解它,並且勤做防護,來延緩歲月在身上烙印的痕跡吧!
依照紫外線等級做防護
紫外線存在大自然中,看不到、摸不著,卻是皮膚的隱形殺手,其波長由短而長可分成UVC、UVB、UVA,對人體造成的傷害也不一樣。A光長波占了紫外線的95%,具有很強的穿透性,可透過玻璃進入室內,也會直達皮膚真皮層,加速皮膚老化、鬆弛、皺紋等長期的損傷;B光中波會引起皮膚乾燥、發痛、變紅、暗沉或是角質增厚,傷害性次於A光;波長最短的C光,雖是傷害性最大,但幸運的是因為大部分都被臭氧層所吸收,到達地面僅有少量,較不具威脅性。
初步了解紫外線的特性後,出門前先看看氣象報告,依照播報的紫外線指數來判斷該做什麼樣的防曬措施,指數0~15,共分成5個等級:微量級、低量級、中量級、過量級以及最具傷害性的危險級。微量級和低量級時,只要做好戴帽子、擦防曬乳的基本措施即可;中量級時,曝曬30分鐘就會曬傷,除了帽子和防曬乳外,外加薄長袖和陽傘為佳,陽傘顏色為褐色或深褐色的效果,比其他顏色來得好;當指數超過7,就是過量級甚至是危險級,曝曬15~20分鐘可能會曬傷,尤其台灣進入5月份之後,幾乎一半以上時間,紫外線指數高達11的危險級,一直到8、9月份之後,才開始減緩,因此,在這段期間內,外出時除了做好全配備的防曬,非不得已時,盡量不要直接在烈陽下活動。
防曬乳中SPF和PA含量
既然紫外線無所不在,防曬乳的選用就顯得重要,尤其塗抹在皮膚上的商品,直接接觸到身體,必須更加謹慎。可是商店內擺放的各廠牌防曬乳,各自標榜著不同成效,哪種狀況該使用哪一款才恰當?
通常每個人手邊應不只一瓶防曬用品,首先要依場合依膚質,選擇適當的防曬乳液,例如要前往高山、雪地或是海邊等紫外線較強的地方,或是日正當中的戶外活動時,必須選用防曬係數(SPF)50以上的防曬乳;有水上活動要注意選擇防水功能;室內活動的SPF在30~50就有成效,因為SPF愈高,防曬乳愈油膩,因此非必要時,不必使用SPF太高的防曬乳。注意塗抹時別太省著用,從臉到腳都要,最好塗到有點厚度,至少要3層以上,以免防曬力不足;臉部容易長痘痘的人,可選用凝膠狀防曬乳。
其次要注意防護標示,例如大家熟悉的SPF只能過濾掉B光,防不了最可怕的A光,因此,在防曬乳的瓶身說明處,建議選擇同時標示有PA值的商品,PA為日本厚生省對於A光的防護標示標準,可分為PA+、PA++、PA+++三種,+號愈多,表示對A光的防護力愈高。
何時該補充防曬乳?
擦防曬乳時機可視狀況而定,如果是上班族,一大早趕著進公司打卡,連吃早餐的時間都挪不出來,更遑論是擦防曬乳,此時可利用搭乘交通工具時間來做防護。一般說來,出門前30分鐘要做好防護,尤其是游泳前,有些人汗流得很多,又擦了沒有防水功能的防曬乳,下了水就會很容易被沖洗掉。但就算使用了防水防曬乳,仍需40~80分鐘補充一次;若是在冷氣房內,不流汗也不戲水,間隔4小時補充;在戶外流汗不戲水,則1~2小時補充一次。
小叮嚀
人體的皮膚表層酸鹼值介於pH4.5~6,呈弱酸性,可防止細菌寄生,保護皮膚。pH值7為中性,指數愈小,酸性愈強,皮膚組織層有不同的pH值,愈到外層愈酸。因此,選用弱酸性防曬乳,為較佳選擇。
更多精采內容詳見:常春月刊
( 以上內容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