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公布,今年截至7月4日,全國已累計7例日本腦炎病例,小兒科醫師特別提醒家長,幼兒宜按時接種疫苗及做好個人保護措施。
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洪嘉蔚指出,日本腦炎是經由病媒蚊叮咬感染,傳播日本腦炎的病媒蚊以三斑家蚊為主。病媒蚊主要孳生於水田、灌溉溝渠及池塘等處,一天中最常叮咬人的時段是在黎明和黃昏的時候。每年6至7月為日本腦炎流行高峰期。
洪嘉蔚建議,居家預防可於家中裝設紗窗、紗門,睡覺時最好使用蚊帳,避免蚊蟲叮咬。個人保護措施上,應避免在黎明和黃昏等病媒蚊活動的高峰期,於豬舍、其他動物畜舍或病媒蚊孳生地點的附近活動,並宜穿著淺色的長袖衣褲,皮膚裸露處塗抹衛生署核可的防蚊藥劑,以降低感染的風險。
感染日本腦炎患者大部分是沒有症狀,少部分病患會有頭痛、噁心、嘔吐、食慾不振、發燒或輕微呼吸道感染症狀。嚴重者則會出現劇烈頭痛、高燒、痙攣、抽搐或昏迷等症狀,最後可能導致神經、精神性後遺症或死亡。幼兒若感染日本腦炎,有可能影響智力發展,且日本腦炎的恢復期較長,所造成的神經性後遺症包括語言障礙等,智力不足則常發生在年輕的小孩。精神性後遺症則以脾氣暴躁、性格不正常為主。
洪嘉蔚強調,接種疫苗是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法。出生滿15個月的幼兒應接受2劑疫苗注射,其間相隔2週,隔年再接種第3劑。目前政府全年可提供接種。自102年起,滿5歲以上之兒童需於國小入學前完成第4劑日本腦炎疫苗接種。他再次提醒,家中如有未完成疫苗接種的適齡嬰幼兒,應儘速帶往轄區健康服務中心或指定醫療機構完成接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