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當的飲食習慣與生活習慣,是危害胃腸的頭號兇手,如果你已經感覺到經常疼痛,那就是胃腸在發出求救訊號了。
吃是人生的大事,可以是品嚐美食,也可以只是止飢,但是很多人卻經常禁不起餓,一餓就感覺上腹部痛痛的,或者是大快朵頤之後,一點都沒有享受的感覺,反而飽受疼痛之苦,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人餓也痛、飽也痛?而且這個疼痛的狀況非常普遍,已經成為全國發生率最高的腸胃症狀之一,統稱為「消化性潰瘍」。
台北榮總胃腸科主治醫師羅景全表示,當胃壁黏膜受到胃酸的不斷腐蝕,黏膜出現糜爛現象,會有充血、浮腫和組織液滲出,就是所謂的「糜爛性胃發炎或是出血性胃炎或胃糜爛」,嚴重時會出血,此時有些人會有上腹部疼痛、悶悶脹脹的感覺,也就是一般說的「胃痛」。而當胃糜爛的時間久了、或是更嚴重了,胃壁就會產生破洞深入肌肉層,這個破洞就像是常發生在口腔內的嘴破(口腔潰瘍),當出現破洞就叫做潰瘍了,大多數人會有上腹部疼痛、噁心以及嘔吐症狀,但也有少數人沒有症狀。
如果破洞發生在十二指腸,就叫做「十二指腸潰瘍」,是最常見的消化性潰瘍;若是發生在胃部,就是「胃潰瘍」,也有少數人的胃酸因逆流性食道炎的關係,衝到了食道,就成了「食道潰瘍」。生活中不好的飲食習慣,像是經常外食、三餐不定時、一天吃一餐、暴飲暴食、菸、酒、濃茶、濃咖啡⋯⋯等等,都容易增加胃的負擔,而通常會發生這樣的狀況,其實是來自不當的飲食習慣與生活習慣。
壞習慣 1 拼減肥,寧願餓肚子
常聽許多辣妹、辣媽用一天只吃一點點食物的方式來減肥,這樣也許真的可以美美的瘦下來,但是卻會把胃給搞壞了。一位模特兒曾經現身說法,說她為了在舞台上展現更窈窕的曼妙身材,她嘗試每天只吃中餐來度日,其他時間餓了就喝水、或是用意志力忍著不吃,長期下來,皮膚不但變得乾燥、經常感冒,搞到最後她的胃就算只吃一點點的東西就很痛,甚至還會想吐。
一天只吃一點點,也就是說一下子空腹很久,一下子又把胃塞得滿滿的,這樣不但會影響消化機能,也會增加傷害胃黏膜組織的因子,胃就會經常不舒服。因為當人在飢餓的時候,胃裡面空空的沒有食物,還是有部分胃酸分泌。短時間內,也許感覺不出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影響,但是時間久了,胃酸就有機會侵蝕胃壁,長期胃酸過多,就容易出現胃痛,而消化性潰瘍的可能性也會增加。
壞習慣 2 吃東西太快,又常吃很飽
工作職場上,快速有效率是很好的習慣,但是吃東西,快速又有效率,就不太好了。有些上班族為了爭取更多的工作時間,或是本來就是急性子的人,常常大家才一起打開便當,還沒有聊個兩三句,便當已經吃光光了,這些都可能是胃痛或潰瘍的原因。
吃得太快剛開始可能不會有什麼感覺,但是長期下來不知不覺中,胃已經慢慢被傷害了。食物在牙齒還沒有完全咀嚼的情況下,大量的食物突然進到胃部,影響胃部的蠕動,使得食物一直停留在胃中,增加胃的工作量,同時也容易引起發炎、消化不良。另外,吃太快也會因為飽足感還沒傳達到腦中樞神經,會愈吃愈多、愈來愈胖。
而習慣每餐都吃很飽,或是經常去吃到飽的餐廳,而且一定要吃夠本,其實對胃也不好,因為太多的食物使胃不正常脹大,影響胃的蠕動和消化功能,加上胃裡面食物塞得滿滿的,部分食物容易逆流到食道,造成逆流性食道炎。
壞習慣 3 經常外食,食物不夠衛生
由於外食餐廳、小吃的烹飪清潔無法控制,因此,經常外食的人感染疾病的機率比自行烹煮的人來得高,這其中包括了最常聽到的幽門螺旋菌。
羅景全表示,根據研究顯示,幽門螺旋菌的感染與消化性潰瘍有很強烈的相關性,據統計,大約有70%的胃潰瘍、80%的十二指腸潰瘍,可以發現胃中有幽門螺旋菌的存在。在台灣約有1/3以上的人口胃中有幽門螺旋菌,年紀愈大比例愈高,但並不一定會出現症狀。在使用滅菌藥物治療之後,潰瘍的年復發率可以降到10%以下,因此,醫界認為幽門螺旋菌在消化性潰瘍的形成中,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。
那麼幽門螺旋菌是如何傳播的呢?基本上是由口進入,幽門螺旋菌可在強酸下存活,它躲在胃黏液之下沒有胃酸的地方,引起一些發炎反應,破壞黏膜組織,促使胃酸分泌過多,時間久了就造成發炎、潰瘍。
壞習慣 4 常吃消炎止痛藥
根據統計,胃潰瘍的發生率,約有20%與使用消炎止痛藥有關,十二指腸潰瘍發生的原因,則有10%與使用消炎止痛藥有關。
羅景全表示,有些藥物的確較易造成胃黏膜受傷,像是用來解熱、鎮痛以及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阿斯匹靈、治療關節痛的消炎止痛藥等,都會減弱胃黏膜組織的保護功能,引起胃局部發炎、出血,甚至增加發生胃潰瘍以及十二指腸潰瘍的機率。
羅景全也做了臨床的統計,因關節炎疼痛而需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的病患中,約有10~30%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的發生率,是健康人的5~10倍之多,每年約有1~2%產生潰瘍併發症如穿孔或出血等而需住院,更嚴重而導致死亡者,占併發症患者的5~10%。
壞習慣 5 性子又急又快,個性容易緊張焦慮
緊張和容易憂鬱與胃痛有什麼關係呢?個性急躁的人除了吃飯太快對胃不好之外,太緊張的情緒也會使得胃部緊繃,影響胃酸的分泌而導致消化不良,同時也會影響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平衡,造成胃的蠕動功能變差,間接影響胃功能。
國內外的研究顯示,許多消化性潰瘍病患者,都有比較多的情緒障礙,像是個性急躁,容易擔憂、神經質、恐懼和憤怒等,這些情緒狀況都容易使大腦皮層功能出現障礙,間接讓胃酸分泌增加進而發生潰瘍。
壞習慣 6 抽菸喝酒,經常不離手
很多做業務工作的上班族,夜夜都要喝酒應酬,再加上菸不離手,三餐不正常,總是得吃胃藥來止痛。長期喝酒對胃更傷,因為酒精進入人體後5分鐘就會流到血液中,血液中的酒精濃度在黃湯下肚後的1~1.5小時內就會達到最高峰,尤其是濃度高的烈酒,若是空腹喝酒或是長期喝酒,時間久了會刺激胃酸分泌,也減弱黏膜保護因子,易引發胃潰瘍或是胃黏膜出血。
若應酬喝酒難免、無法拒絕,台安醫院預防醫學事業部營養師余依晏建議,胃部沒有狀況的人,可以在喝酒前吃點東西,吃什麼都可以,並沒有特定的食物,可以吃幾口小菜、白飯、麵包、牛奶⋯⋯等,重點就是不要空腹喝酒。若是消化系統已經有發炎、糜爛甚至潰瘍的人,則是一滴酒也不能碰,不然就像在傷口上灑鹽巴一樣,不但傷口會惡化,疼痛程度也會加劇。
喝紅酒養生的概念,讓許多人習慣在睡前喝杯小酒,余依晏表示,若胃部健康的人每天喝60~100c.c.紅酒或養生酒,不但可以促進血液循環、還可保護心血管,但若是胃部已經發炎、有消化性潰瘍的人,就不適合了。
而香菸並不是吃進肚裡的食物,為什麼會影響胃功能呢?羅景全表示,香菸中的尼古丁等諸多有害物質會減少胃壁黏液的分泌,而削弱了保護胃黏膜的因子,也會讓已受傷的黏膜不易修復。所以,會增加潰瘍的機率。至於有些人喝茶與咖啡會讓胃部不舒服,那是因為茶與咖啡皆會刺激胃酸分泌,但是羅景全表示,沒有研究證實茶與咖啡會造成消化性潰瘍。
更多精采內容詳見:常春月刊
( 以上內容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