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爽不緊繃、濕潤不滑膩,潔顏產品選擇多,該如何挑?
選擇潔顏產品,可以使用後的感覺為依據,若是洗完臉後清爽不緊繃,
濕潤不滑膩,不會有刺癢、發紅、脫皮等狀況,大致上就是適合自己的產品。
洗臉是最基本的衛生習慣,每天至少要洗1~2次,但是你知道自己的洗臉方式是否正確?所使用的潔臉產品是合適的嗎?洗臉這麼一個生活上的小小環節,卻有著大大學問,待專業醫師來為大家剖析。
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皮膚科主任邱品齊長期研究藥妝品皮膚科學,是台大醫院皮膚部藥妝諮詢門診醫師,堪稱「皮膚保養達人」,在他的門診中就曾經看過很多患者,聽人說抗痘洗面乳可以改善,就興沖沖跑去買,且求好心切,一天洗5次,2週之後,臉還是一樣油,痘痘、粉刺也沒改善,甚至每次洗完臉,摸起來皮膚還變粗、臉頰泛紅,完全弄巧成拙,也讓心中的挫折感與自卑感愈來愈大。
邱品齊說明,選擇清潔產品最重要的就是要「適合自己」,簡單的評估標準,可以使用後的感覺為依據,如果洗完臉之後,「清爽而不緊,濕潤而不滑膩」,且不會有刺癢、發紅、脫皮等情形發生,大致上就是適合自己的產品,許多商品標榜有抗痘、控油等功效,醫師直言「對潔臉產品來說,要達到效果難度相當高!」
潔顏產品分4大類
市面上的潔臉產品五花八門,包括洗面皂、洗面乳、洗面凝膠、洗面慕絲、洗面露……等等,各有不同特性,也適合不同膚質的人使用。
1. 洗面皂:固體狀的全皂性洗面皂,幾乎不含水分,純度較高,洗淨力強,大多偏鹼性,適合偏油性皮膚者使用。
2. 洗面乳:有添加乳霜成分的洗面乳,擠在手中加水搓揉,會產生細緻泡沫,但起泡速度較慢,清潔力相對較溫和,洗後也較不會有緊繃感的感覺,適合偏乾及敏感性肌膚使用。
3. 洗面凝膠(凝露):洗面凝膠或凝露,因為不含油脂成分,容易和水融合,洗後較不會有黏膩感。
4. 洗面慕絲:洗面慕絲因為清潔成分含量相對較低,通常會比較溫和,泡沫也比較多,現在市面上也有不少這樣的產品,由此可知產品不同,清潔力會不同,洗後的感覺也不一樣。
潔顏重點在於清潔
邱品齊強調,潔臉產品的主要功效就是「基礎清潔」,把外在的髒污去除(像是灰塵、表面皮脂及汗液……等),或是把臉上多餘的殘妝及老廢的角質洗去。有些潔臉產品標榜可以控油,對於廣大的「痘痘族」來說,似乎出現了救星,一度成為明星商品。但邱品齊指出,潔臉產品頂多把臉上的油分洗掉,主要是去油效果,說能控油是「言過其實」;加上洗臉時間才短短1、2分鐘,就算真有這樣的成分功效,也沒有足夠時間能讓皮膚吸收。
而號稱能「抗痘」的潔臉產品,大多含有消炎、抗菌成分,對於膿皰型的痘痘會比較有幫助,能夠收斂及殺菌,讓腫脹的部位消炎緩解。但如果是粉刺的話,幫忙就有限了,因為粉刺的形成是毛孔開口被塞住,使用這類產品洗臉,並不會有太大的幫助。另外,有產品添加「炭」成分,說是可以深層清潔、吸附油脂,其實際效果恐怕也不如廣告中說的那麼神奇。
不能天天去角質
此外,去角質也是潔臉產品經常宣稱的「附加價值」,添加了果酸、水楊酸等成分,但實際含量並不高,不如後續使用專門的保養品,不宜期望使用這類產品洗臉,能做到「果酸換膚」的效果。以果酸而言,需要適當濃度及酸度才有作用,如果是添加在洗面乳裡,洗臉時還需要再加水使用,濃度相對變得更稀釋,能產生多少效用,可想而知。
至於有些會在產品中添加「柔珠」,邱品齊指出,柔珠是可以去角質,但不建議天天使用,而有些宣稱「可以深入毛孔、洗得更乾淨」的說詞,其實際效果也有待確認,傳統柔珠不溶於水,會有較高的刺激性及危險性,近來有出現可溶性柔珠的產品,安全性會比較高。
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
綜上所述,潔臉產品的最主要功效是在清潔,「保養品」才能做到的工作,就還給後續的保養程序吧!消費者在挑選時,可以先辨別自己是屬於哪一種膚質,然後再挑選適合的成分,一般來說,清潔成分如:isethionate、lactylate、
phosphate、Sulfosuccinate、betaine、hydroxysultaine、Poloxamer、SPAN、
Polysorbate、ampho-(glycinate/acetate/propionate)、(poly)glucoside等;或是氨基酸系界面活性劑,例如sarcosinate╱glutamate╱alaninate╱glycinate╱methylaminopropionate/hydrolyzed protein……等,都是比較溫和的種類,比較簡單的方式是看成分表時,從字尾開始看,如果出現像TEA-cocoyl glutamate、
Lauryl phosphate、Sodium cocoyl isethionate及Sodium lauryl sarcosinate……等字眼,就可以判定是屬於溫和型的清潔成分。
邱品齊表示,人體皮膚最外面的表層有酸性保護膜,主要是皮脂及汗水所形成,保護皮膚避免受到微生物的破壞或攻擊。這層酸性膜的酸鹼值約在pH4.5~5.5之間,呈弱酸性,在挑選洗臉產品時,弱酸性的產品相較會比較溫和、不刺激。但有些人對於含皂成分存疑,認為含有皂性的產品就比較不好,擔心使用肥皂會傷害肌膚,但邱品齊解釋,鹼性成分確實會改變皮膚表面的酸鹼值,但大多在洗後30分鐘內,皮膚就會自動回復原有弱酸性,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。
至於在不同的季節,潔臉產品是否一定也要跟著有所分別?邱品齊認為,並不一定絕對要更換,最重要的還是產品是否適合自己膚質及膚況,洗臉產品是可以因人、因時、因地來做選擇的。
正確洗臉3步驟
洗臉是肌膚保養最重要的一環,懂得挑選產品之外,還要使用正確的洗臉方式,才能避免臉上沒洗乾淨的油脂,形成粉刺或痘痘,或是影響保養品的滲透效果。邱品齊表示,洗臉範圍除了額頭、鼻子及兩頰外,嘴巴週邊、上下眼皮、下巴、下頷、髮際邊緣及鬢角處,也都要確實清潔。
1. 留長髮或有瀏海的人,洗臉前最好先用髮夾、髮帶或髮帽把頭髮固定,把需要清潔的範圍露出來,這樣才不會有遺漏。
2. 洗臉時,將潔臉產品置於手掌,加水搓揉起泡後塗在臉上,以圓形畫圈的方式,由上而下、從中間往外側做按摩,約1、2分鐘後,就可以用乾淨微溫的水沖洗數次。
3. 洗乾淨後,拿乾淨毛巾用拍壓方式將皮膚擦乾,切記不可用力搓揉,同時也不要跟洗澡毛巾混用,以保持清潔。
一般來說,早晚各洗1次臉就已經足夠,膚質偏油的人,可於中午再多洗1次,但如果有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,洗臉頻率就不要太高,以免讓缺乏保濕力的肌膚更加雪上加霜。
泡泡要多,臉才洗得乾淨?
許多人認為「泡泡要多,清潔力才夠」,其實是錯誤的認知。邱品齊指出,泡泡的多寡、是否綿細,跟清潔度不一定有關,像是含有氨基酸界面活性劑的溫和洗面乳,其實就很難起泡,綿密的泡泡也不一定表示溫和度較高,主要還是跟清潔成分的種類有關。民眾要依產品成分來判斷清潔力強弱,才是正確的方式,有時過多的泡沫,可能是皂性或界面活性劑太強的關係,反而可能會對肌膚產生不良的影響。
卸妝之後再洗臉
有上妝習慣的人,應先行卸妝再洗臉,尤其底妝及彩妝對於皮膚的黏著力強,常含有較高量的色素、粉體及油性成分,單純用洗臉產品是無法完全清除乾淨,必須靠卸妝產品幫忙。凡是使用了高防水性、耐久、潤色的化妝品,或是遮瑕力高的粉底液、粉底霜等,無論是濃妝或淡妝,最好都先卸妝再洗臉。
更多精采內容詳見:常春月刊
( 以上內容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)